追溯追溯学校源头 寻找红色记忆(四) ——再踏“烈小”校友寻访路
自去年发布《校友寻访启事》后,泰安师范附属学校烈士子女校友寻访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。其中,校友孙忠秀老人在了解学校情况后,热心帮助学校搜集“烈小”期间的相关资料,为寻访工作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线索。1月15日,顺着这些线索,寻访小组再次踏上了烈士子女校友寻访之路。
在此次行程中,学校共寻访到屈树森、张挺勋、李平和张敬来4位校友。这四位校友虽已是耄耋之年,但精神矍铄、思维敏捷。在访谈中,他们讲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…… 一 屈树森老人质朴的家中没有过多的装饰,一张被精心装裱起来的烈士证明挂在门厅处,似在静静诉说着一段壮烈而光荣的历史。回忆起这段历史,屈老娓娓道来。屈老的父亲屈甲谟在家中排行第三,是兄弟姐妹中唯一一个接受过文化教育的人,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文化成绩被黄埔军校录取。卢沟桥事变后,日军侵入华北。为抵御日寇,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,屈甲谟在当地逐渐拉起一支有组织、有纪律的抗日队伍,并参加了陆房战役。1942年,在肥城县南里村战斗中不幸牺牲,年仅29岁。隔年,屈树森的母亲因病撒手人寰。 1952年,孤苦伶仃的屈树森兄妹两人被地区政府寻访到,并被安置在泰安专区烈士子女学校。1958年,屈树森毕业离校,同年12月入伍。在结束3年的军旅生涯后,他回到泰安汽修厂参加工作直至退休。 回想过去,屈老感慨良多。在他看来,是父辈的影响和“烈小”期间的学习经历,让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。在访谈即将结束的时候,这位81岁的老人用颤抖的手为学校写下赠言:“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,给我一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希望年轻老师把学生教育好,不忘初心,报效祖国!” 二 “天底下没有比俺学校好的了!”提到“烈小”时候,张挺勋校友自豪地赞叹道。张老说,1952年,13岁的她来到“烈小”上五年级。在校期间,她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,凭着不服输的韧劲儿,以优异学习成绩考入山东医学院。1965年,大学毕业后,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工作直至退休。在医疗岗位上,她视事业如生命,待患者如亲人,她脚踏实地、孜孜不倦,全身心投入皮肤科临床诊治和研究工作中,用平凡的事迹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。 访谈中,孙忠秀老人拿出珍藏多年的老照片同张挺勋老人分享。张老拿着照片,凝视许久,饱含深情地回忆起当年的“烈小”同学。从军干子女张兆惠,到复旦高才生王树芹(音);从北体副教授刘守彬,到“烈小”子女中的大姐姐魏翠英;从乐于助人的拖拉机厂书记陈良吉为同学主持正义,到坚守工作岗位的赵庆明在石油一线奋力拼搏……由于入学时年龄稍大,老人对“烈小”的许多同学都记忆深刻。回忆之余,她不禁感慨:“‘烈小’出来的学生从内心感谢共产党,学习使劲儿学,工作使劲儿干……” 对于泰师附校青年一代,张挺勋夫妇有关切也有嘱托。张挺勋校友的老伴儿林祥征是泰安师专中文系的退休教师。林教授结合学校历史为附校学生写下了深情寄语:“不忘初心,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,努力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!” 三 寻访行程过半,提前接到消息的李平校友早早来到小区门口等待。81岁的他神采奕奕、身体硬朗,刚一见面便分享起他的记忆。李平老人祖籍泗水,1946年,父亲李文亮在新泰英勇牺牲。刚到“烈小”的时候,李平就被送到学校医务室进行了紧急治疗。原来,在父亲牺牲后,为了不给亲戚添麻烦、不让外人瞧不起,倔强的他走出村庄,以乞讨为生。两年里,他甚至只靠着一件毛背心过冬。直到有一天,在邻村会场上,三名在此养伤的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得知他的身世后深感同情,就领他来到地区政府寻求安置,而那时的他已经得了严重的黑热病。后来,在“烈小”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,李平才转危为安。 在“烈小”期间,李平结识了好友张敬来,他们一起上学、一同工作,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在李老的指引下,一行人叩开了张敬来老人的大门。李平、张敬来和孙忠秀三位“烈小”校友齐聚一堂,或忆苦,或思甜,万般思绪,几度哽咽。 四 在访谈过程中,四位“烈小”校友的事迹感动着现场的每一个人。这些老人的性格流露着乐观与刚毅,他们的人生饱含着血性和忠诚。他们的赤子之心是源自灵魂深处的坚定信仰,是一种不为任何力量所撼动的坚韧执着。 追溯学校源头,寻找红色记忆。在这次寻访过程中,回望红色历史,接受红色教育,是对学校办学初心的深层追问。烈士子女校友寻访,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。这条寻访之路,蕴藏着我们“从哪里来”的精神密码,更标定着“走向何方”的精神路标。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,在这条寻访之路上,泰师附校全体师生必将深刻领悟初心之纯、使命之重,也必将以坚定的信念,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作风努力推动学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。 |